-
12760
01
淘布網站規則
淘布網站規則第一章概述 第一條 為促進開放、透明、分享、責任的新商業文明,保障淘布網站用戶的合法權益,創建、維護和諧的網絡
-
11564
02
淘布網用戶注冊協議
一、接受條款 1、本協議內容包括協議正文及所有淘布網已經發布或將來可能發布的各類規則。所有規則為協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協
-
2255
03
紹興一紡織廠老板拒付11名員工工資被判刑...不給勞動者發工資屬于犯罪!做老板的和員工都要知道
近日,紹興嵊州市人民法院審理并判決了一起本市某紡織公司拒不支付勞動報酬案,該公司以單位犯罪被判罰金刑,其法定代表人錢某也
- 13312 04 買家入門(下單)
- 12880 05 賣家入門(資質認證)
- 11728 06 賣家入門(發布產品)
日本當年如何應對美國“貿易戰”,帶紡織業突破困境的?
日本和美國雖然在政治上互為盟友,但兩國之間卻經歷了長達30年的貿易摩擦。面對美國的強大壓力,日本不得不升值日元、主動限制出口,甚至開放市場。在日本專家眼中,日本企業大量在美投資建廠,進行本土化生產是相對更有效的手段。
20世紀90年代,某日本汽車品牌在美國熱銷。(圖片源自網絡)
日方作出許多讓步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日本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的階段。隨著日本國際競爭力增強,大量日本產品涌入美國市場。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紡織品、70年代前后的鋼鐵制品,到進入80年代后的彩電、磁帶錄像機等家電產品以及汽車等的對美出口,都曾引發了激烈的貿易摩擦。之后,兩國在高科技領域又爆發了大量貿易摩擦。
日美之間貿易收支的逆轉出現在1965年,此后美國對日貿易長期持續逆差。到1990年,日本對美出口額約占其出口總額的32%以上,同年美國對日本貿易逆差近6萬億日元。這種貿易收支的逆轉,使之前積累的問題全面爆發。
由于美國擁有強大的金融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它有能力向貿易對象國施加壓力。再加上日本在政治和安保領域依賴美國,在對美出口方面也長期存在依賴性,日本在就貿易摩擦問題進行談判時作出了許多讓步。
首先是日本對多個品類的產品采取了出口自主限制。從1957年開始的5年時間內,日本在向美出口棉制品時采取了出口自主限制;1972年,毛和化纖產品也被納入自主限制范圍內。1969年,日本將當年面向美國市場的鋼鐵出口量在上一年的基礎上縮減22%。1977年,日本又把每年出口美國的彩電控制在了175萬臺。而1980年,里根拯救美國汽車業的競選承諾最終導致日本的汽車業難逃“劫難”。
二是允許通過日元升值抑制出口。1985年9月22日,日、美、英、法和西德財長及央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了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貶值的《廣場協議》。協議簽署后的第二天,日元對美元匯率就大幅升值,一年后,美元竟跌去一小半。日元的急速升值在短時間內使日本出口企業受到巨大的沖擊。
三是開放日本國內市場?!稄V場協議》簽署之后,日本企業通過技術革新和削減成本,很快抵消了所受到的沖擊。日本的出口貿易在經歷短暫停滯后,重新恢復增長,1989年甚至猛增21.4%。日美都開始認識到開放日本國內市場對緩解貿易摩擦的重要性。當時日本市場受到各種限制措施的保護,基本是封閉的。1985年,日美開始談判,意在清除電子器件、電子通信、制藥和醫療器械、林業產品、運輸設備等領域阻礙美國企業進入日本市場的因素。1990年6月日美在經過五輪談判后發布最終報告,日本要增加公共投資;改革土地稅制;強化反壟斷法,改善排他性的交易習慣;糾正內外價格差別等。
謹慎控制市場份額
專家認為,盡管日本付出了如此多的努力,但最行之有效的是到美國投資建廠,進行本土化生產。
佳能全球戰略研究所的專家瀨口清之在回憶當時的貿易摩擦時表示,因為認定傾銷的主動權在對方國家手里,日本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纖維、鋼鐵、汽車、半導體等領域,日本都遭遇了歐美的敲打。此后,日本按照對方要求在當地生產,雇用當地人。在促進當地就業的同時,出口量也相應減少。以豐田汽車公司為例,過去60年,豐田累計在美投資220億美元,在美國擁有13.6萬員工,在美生產的汽車還出口到了世界各地。截至2015年末,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統計,日本在全世界范圍內的直接投資總額約1.2591萬億美元,其中對美直接投資約占三分之一。
瀨口清之說,現在回過頭來看,本土化生產對日本企業的全球化也有正面作用。例如,日本汽車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提高到了30%左右。在雷曼兄弟破產事件后,通用、福特等美國車企大批裁員,但豐田設在美國的工廠卻沒有裁掉一名員工。這件事情得到美國社會相當高的評價。大家認為,在美國企業拋棄美國的時候,豐田沒有拋棄美國。所以,雖然豐田在美國也有召回事件,豐田的粉絲并沒有消失,原因就是這種對美國社會的貢獻。
本土化生產的產品的定價也有學問。瀨口清之說,日本企業的做法是不怎么降低價格,故意“阻止”產品大賣。因為“銷路好就成問題了,價位不能夠沖擊美國市場”。但是價格也不能定得高到使產品賣不出去,這里的平衡非常重要。
日本企業還會和對方政府保持聯系,事先掌握如何做會導致貿易摩擦、哪些政界人士有意見等信息。如果認為可能導致摩擦,就事先采取提價、減少出口、增加本土化生產等措施。
摩擦倒逼技術革新
值得一提的是,日美貿易摩擦在某種程度上迫使日本企業推進技術革新,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客觀上對日本企業擴大出口以及緩解貿易摩擦起到了積極作用。紡織業是日美貿易摩擦中最早點燃“戰火”的行業。在采取出口自主限制減少出口量后,日本紡織企業依靠持續探索技術方面的創新,在困境中成功開辟出了新的市場。比如,東麗公司早在日美紡織品摩擦還未正式爆發的1961年就著手研發碳素纖維,歷經約50年,研制出了可用于飛機的纖維材料。在此期間,東麗的約10家競爭對手放棄了碳素纖維的研發,其結果是東麗在世界碳素纖維市場份額位居第一。
日清紡集團情況類似。1970年時,日清紡的銷售額中紡織品占83%,此后,該公司將紡織品的技術運用于研發剎車材料。如今,剎車材料已成為占該公司近三分之一的主體業務,銷售額也比當年有了大幅提升。